癫痫是由脑内局部神经元兴奋性过高而产生的阵发性异常高频放电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可能因离子通道、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等异常而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睡眠对于癫痫患者疾病进程的影响,且睡眠异常的癫痫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文章对近年来睡眠引起癫痫的发病机制和睡眠对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引用本文: 于凯, 卜凡, 邵欣东, 孙雪, 郝雷, 夏蕾, 李鹏. 癫痫相关睡眠时相异常及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癫痫杂志, 2021, 7(1): 54-57. doi: 10.7507/2096-0247.20210009 复制
癫痫是近年来病理生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癫痫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学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癫痫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复杂的无端发作倾向的疾病[1],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眠时相对癫痫发作具有紧密联系。研究显示,非快动眼睡眠 2 期可激活癫痫发作,而快动眼睡眠则抑制癫痫发作。了解睡眠异常引起癫痫的发病机制和睡眠异常引起癫痫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能够更好地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
1 睡眠异常引起癫痫的相关发病机制
1.1 离子通道
1.1.1 钠离子通道
钠通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其的主要作用为产生动作电位和传导兴奋。钠离子通道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电压决定其开放的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一类是由与配体结合决定其开放的配体门控型钠离子通道。与癫痫发作关系密切的是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VGSC)。大脑中表达 VGSC 基因的 5 个亚型—SCN1A、SCN2A、SCN3A、SCN8A 和 SCN1B 的致病变异与一系列癫痫表型有关[2]。SCN1A 是目前被认为癫痫主要的致病基因,其致病突变主要为错义突变。SCN8A 在启动和传导动作电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脑中相关基因所编码的 Nav1.1 主要能够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其基因的突变与癫痫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3]。Nav1.1 发生突变时,将抑制产生 γ-氨基丁酸(GABA)的中间神经元兴奋引发癫痫。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时由于 GABA 的异常表明会影响 Nav1.1 与相关视交叉上核 SCN 神经元间通讯障碍或 Nav1.1 的功能缺失,从而导致昼夜节律发生紊乱,从而影响睡眠时相异常[4, 5]。研究发现,当丘脑网状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TRN)中的 GABA 能神经元能够影响钠离子通道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动作电位的传导,从而影响睡眠相关大脑皮层中的纺锤体产生嗜睡的异常睡眠状态[6]。
1.1.2 钾离子通道
在目前已知的离子通道中,钾离子通道的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当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内向整流钾通道 Kir4.1 通道发生功能丧失或变异可能导致癫痫发作易感性增加,该现象的发生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间缓冲液的侵害和依赖钾离子的神经元异常活动的病理性积累相关[7]。随着癫痫病程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发生 Kcna1 基因的功能损失。动物实验发现,Kcna1 基因功能缺失的癫痫小鼠通过影响 BMAL1、CLOCK、PER1-3 和 CRY1 / 2 的转录-翻译自动调节反馈回路增强视交叉上核 SCN 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在睡眠时相异常方面则表现为平均昼夜节律周期延长,睡眠时间延长[8]。
1.1.3 钙离子通道
钙离子通道是一个多聚体膜复合物,每一个通道都由一个主要的 α 亚基决定,当决定通道的 α 亚基发生变化时,该钙离子通道的类型也发生变化[9]。钙离子通道在人体的大多数类型的组织细胞,负责维持体内钙离子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兴奋电信号。当钙离子通道发生突变的时候,体内钙离子失衡,脑内电信号传导异常,以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如在 P/Q 型通道 CaV 2.1 发生突变时,癫痫发作时过量的丘脑皮质(Thalamocortical,TC)神经元超极化输入会导致 CaV 3.1 T 型通道失活,神经元在 T 型钙离子的稳态失活中显示去极化移位通道,导致窗口电流显著增加,将丘脑皮质回路切换为病理性振荡模式,在睡眠时相上则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表现出嗜睡的状态[10]。
1.1.4 氯离子通道
氯离子通道的主要作用为维持细胞膜电位和调控其兴奋性。氯离子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内信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癫痫发作时神经兴奋性增加可能导致氯离子通道受损,进一步则会引起细胞内氯离子浓度下降,细胞内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 与其受体结合受限[11],下丘脑前部利用 GABA 抑制促醒区域促睡眠神经元的活动能力下降,人体表现为睡眠时长增加的睡眠时相异常[12]。
1.2 神经胶质细胞
部分学者认为,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稳态和防御细胞,能够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类细胞。在睡眠方面,神经胶质细胞能够通过释放腺苷作用腺苷 A1 受体(Adenosine A1 receptor,A1R)来维持睡眠稳态机制,保持人体的正常睡眠状态[13],同时也在防止神经细胞反应性病理重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4]。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引起神经胶质细胞异常,进而导致神经系统稳态失衡。
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最大的亚群。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细胞的 50%,主要负责调节突触活动和防止损伤扩散[15],同时也负责神经系统中离子和水的吸收与重新分布、谷氨酸代谢和传导神经细胞信号。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吸收谷氨酸后能够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糖酵解的过程,使糖原可以通过乳酸穿梭来为神经元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神经元的跨膜电位[16]。当癫痫发作时,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摄取谷氨酸的能力下降,细胞外谷氨酸增加,细胞内谷氨酸降低,细胞外钠离子/钾离子失衡,导致神经元兴奋激活电位下降的现象[17]。已有研究表明,在星形胶质细胞发生能量转运功能障碍时,会刺激腺苷的分泌,增加机体的睡眠倾向,发生睡眠时相较正常显著延长的现象[18]。因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摄取下降,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时(如癫痫发作),能够增加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能力,导致癫痫发作更易发生,进一步造成癫痫复发,同时长时间的癫痫发作也将增加癫痫治疗的难度[19]。
1.3 神经递质及受体
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兴奋性传导和抑制性信号传导的平衡支配,目前主要认为癫痫发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异常放电,也为神经元兴奋和抑制发生异常,其中神经递质的改变对癫痫发作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与癫痫相关的神经递质较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以谷氨酸为代表;另一种类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以GABA为代表。两类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中的比例失衡,与癫痫发作有着密切关系。
1.3.1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广泛分布于大脑、骨骼肌和肝脏中,起到传导兴奋性神经信号的作用。谷氨酸作为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时被星形胶质细胞吸收入细胞内,当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异常时,细胞外谷氨酸增多,神经兴奋性增强。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代谢主要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以及消除谷氨酸和补充神经递质谷氨酰胺。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外谷氨酸水平的升高会引起癫痫发作和神经元的丢失,细胞外谷氨酸水平的升高将对大脑生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0],谷氨酸受体中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在细胞外谷氨酸水平升高时受到激活,使多个神经元同步产生动作电位,进行放电,从而导致癫痫的发作[21]。
1.3.2 抑制性神经递质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 GABA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有两种主要亚型:GAD65 和 GAD67。同时也有促进神经生长和突触形成的作用。GABA 受体共分为 3 类: GABA-A、GABA-B、GABA-C。大部分的抑制性信号传导主要由 GABA-A 和 GABA-B 受体完成其中,大多数 GABA-A 受体主要由 α 亚基、β 亚基和 γ 亚基三部分构成,不同亚基之间组合成为不同的 GABA-A 受体,对作用于 GABA-A 受体的药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电位发生变化时,氯离子内流,激活 GABA-A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2]。部分 GABA-A 受体可通过氯离子跨膜通道在极短时间内与 GABA 结合,从而抑制大脑的神经元活动[23]。
2 癫痫引起认知障碍的机制
认知障碍目前已经成为癫痫的主要合并症。据报道在慢性癫痫患者中,约 70%~80% 存在认知障碍[24]。认知障碍由癫痫发作而引起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可能机制有痫样放电、氧化应激、神经递质异常等。
2.1 痫样放电
痫样放电作为引起癫痫发作的主要可能机制之一,痫样放电导致影响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对正常睡眠周期的形成产生干扰,在发作期会降低患者血氧饱和度、提高血碳酸浓度及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5]。痫样放电导致认知障碍主要发生在儿童,且与儿童的智力状况相关[26]。有研究显示,在癫痫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对成年认知能力下降也呈相关关系[27]。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减弱或丧失,有研究发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主要通过增强海马-皮质耦合的生理机制来损伤记忆,导致认知障碍[28]。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对脑电图(EEG)检测的进一步研究,痫样放电对大脑左半球的影响大于右半球[29]。
2.2 脑组织损伤
在癫痫患者中,大多在出生时并无癫痫的发作,其癫痫发作多发生于今后的生活中,在局限性癫痫发作的患者中尤为常见,且以颞叶癫痫(TLE)为主。研究发现,多数癫痫患者均有脑组织损伤的经历[30]。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会导致神经损伤,包括发生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epilepsy,PTE)。脑组织损伤会机械性损伤脑细胞和脑内血管,脑组织再生能力较弱,在损伤后脑内可发生氧化应激,影响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甚至发生癫痫[31]。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脑内保护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屏障,主要通过星形细胞脚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将血液与脑细胞外液分隔。在脑损伤后,BBB 发生变性,诱导癫痫发生。同时在癫痫的发生中,BBB 受癫痫发作的调节,白蛋白外渗增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受损从而影响神经元网络,导致认知障碍发生[32]。还有研究表明,癫痫发生时诱发了不同的膜电流模式,增加了 BBB 通透性,导致周细胞损伤和神经血管分离,引起癫痫患者脑血管功能障碍[33]。当癫痫患者海马内血管功能发生障碍时,也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2.3 抗癫痫药物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抗癫痫药物(AEDs)的主要机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元,减少中枢神经元的过度放电,二是提高脑组织兴奋阈值,减弱癫痫病灶的扩散。有研究表明,在采取多种量表组合评估下,在使用AEDs 的癫痫患者中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的现象。在癫痫患者中,AEDs 的使用可能增加认知功能的损伤[34]。研究表明,超过治疗范围的血药浓度、较长时间、过大剂量和多种药物的同时应用均是癫痫治疗中影响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35]。
2.4 睡眠
睡眠异常在癫痫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睡眠障碍同时在癫痫导致的认知障碍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癫痫患者常常因睡眠问题而导致过度嗜睡,超过 15% 的癫痫患者承认曾经有过度嗜睡[36]。任何形式的睡眠中断,包括睡眠障碍,均会加重癫痫发作[37],癫痫发作则会增加睡眠阶段的不稳定性[38],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双向联系。研究发现,睡眠质量的下降,尤其是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全因认知下降[39]。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目前癫痫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复杂性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易受外界多种因素所影响,目前在临床治疗阶段只能以控制症状为主要治疗措施。癫痫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可能与痫样放电、脑组织损伤、AEDs 的正确使用及睡眠质量有关。我们应在治疗中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影响,即在保证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或略有下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控制癫痫发作。同时,我们也应提高癫痫患者的睡眠质量,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也是今后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
癫痫是近年来病理生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癫痫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学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癫痫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复杂的无端发作倾向的疾病[1],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眠时相对癫痫发作具有紧密联系。研究显示,非快动眼睡眠 2 期可激活癫痫发作,而快动眼睡眠则抑制癫痫发作。了解睡眠异常引起癫痫的发病机制和睡眠异常引起癫痫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能够更好地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
1 睡眠异常引起癫痫的相关发病机制
1.1 离子通道
1.1.1 钠离子通道
钠通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其的主要作用为产生动作电位和传导兴奋。钠离子通道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电压决定其开放的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一类是由与配体结合决定其开放的配体门控型钠离子通道。与癫痫发作关系密切的是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VGSC)。大脑中表达 VGSC 基因的 5 个亚型—SCN1A、SCN2A、SCN3A、SCN8A 和 SCN1B 的致病变异与一系列癫痫表型有关[2]。SCN1A 是目前被认为癫痫主要的致病基因,其致病突变主要为错义突变。SCN8A 在启动和传导动作电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脑中相关基因所编码的 Nav1.1 主要能够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其基因的突变与癫痫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3]。Nav1.1 发生突变时,将抑制产生 γ-氨基丁酸(GABA)的中间神经元兴奋引发癫痫。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时由于 GABA 的异常表明会影响 Nav1.1 与相关视交叉上核 SCN 神经元间通讯障碍或 Nav1.1 的功能缺失,从而导致昼夜节律发生紊乱,从而影响睡眠时相异常[4, 5]。研究发现,当丘脑网状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TRN)中的 GABA 能神经元能够影响钠离子通道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动作电位的传导,从而影响睡眠相关大脑皮层中的纺锤体产生嗜睡的异常睡眠状态[6]。
1.1.2 钾离子通道
在目前已知的离子通道中,钾离子通道的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当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内向整流钾通道 Kir4.1 通道发生功能丧失或变异可能导致癫痫发作易感性增加,该现象的发生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间缓冲液的侵害和依赖钾离子的神经元异常活动的病理性积累相关[7]。随着癫痫病程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发生 Kcna1 基因的功能损失。动物实验发现,Kcna1 基因功能缺失的癫痫小鼠通过影响 BMAL1、CLOCK、PER1-3 和 CRY1 / 2 的转录-翻译自动调节反馈回路增强视交叉上核 SCN 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在睡眠时相异常方面则表现为平均昼夜节律周期延长,睡眠时间延长[8]。
1.1.3 钙离子通道
钙离子通道是一个多聚体膜复合物,每一个通道都由一个主要的 α 亚基决定,当决定通道的 α 亚基发生变化时,该钙离子通道的类型也发生变化[9]。钙离子通道在人体的大多数类型的组织细胞,负责维持体内钙离子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兴奋电信号。当钙离子通道发生突变的时候,体内钙离子失衡,脑内电信号传导异常,以致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如在 P/Q 型通道 CaV 2.1 发生突变时,癫痫发作时过量的丘脑皮质(Thalamocortical,TC)神经元超极化输入会导致 CaV 3.1 T 型通道失活,神经元在 T 型钙离子的稳态失活中显示去极化移位通道,导致窗口电流显著增加,将丘脑皮质回路切换为病理性振荡模式,在睡眠时相上则表现为睡眠时间延长,表现出嗜睡的状态[10]。
1.1.4 氯离子通道
氯离子通道的主要作用为维持细胞膜电位和调控其兴奋性。氯离子在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内信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癫痫发作时神经兴奋性增加可能导致氯离子通道受损,进一步则会引起细胞内氯离子浓度下降,细胞内抑制性神经递质 GABA 与其受体结合受限[11],下丘脑前部利用 GABA 抑制促醒区域促睡眠神经元的活动能力下降,人体表现为睡眠时长增加的睡眠时相异常[12]。
1.2 神经胶质细胞
部分学者认为,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稳态和防御细胞,能够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类细胞。在睡眠方面,神经胶质细胞能够通过释放腺苷作用腺苷 A1 受体(Adenosine A1 receptor,A1R)来维持睡眠稳态机制,保持人体的正常睡眠状态[13],同时也在防止神经细胞反应性病理重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4]。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引起神经胶质细胞异常,进而导致神经系统稳态失衡。
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最大的亚群。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细胞的 50%,主要负责调节突触活动和防止损伤扩散[15],同时也负责神经系统中离子和水的吸收与重新分布、谷氨酸代谢和传导神经细胞信号。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吸收谷氨酸后能够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糖酵解的过程,使糖原可以通过乳酸穿梭来为神经元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神经元的跨膜电位[16]。当癫痫发作时,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摄取谷氨酸的能力下降,细胞外谷氨酸增加,细胞内谷氨酸降低,细胞外钠离子/钾离子失衡,导致神经元兴奋激活电位下降的现象[17]。已有研究表明,在星形胶质细胞发生能量转运功能障碍时,会刺激腺苷的分泌,增加机体的睡眠倾向,发生睡眠时相较正常显著延长的现象[18]。因星形胶质细胞的谷氨酸摄取下降,神经元活动明显增强时(如癫痫发作),能够增加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能力,导致癫痫发作更易发生,进一步造成癫痫复发,同时长时间的癫痫发作也将增加癫痫治疗的难度[19]。
1.3 神经递质及受体
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兴奋性传导和抑制性信号传导的平衡支配,目前主要认为癫痫发作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异常放电,也为神经元兴奋和抑制发生异常,其中神经递质的改变对癫痫发作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与癫痫相关的神经递质较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以谷氨酸为代表;另一种类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以GABA为代表。两类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中的比例失衡,与癫痫发作有着密切关系。
1.3.1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广泛分布于大脑、骨骼肌和肝脏中,起到传导兴奋性神经信号的作用。谷氨酸作为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时被星形胶质细胞吸收入细胞内,当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异常时,细胞外谷氨酸增多,神经兴奋性增强。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代谢主要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以及消除谷氨酸和补充神经递质谷氨酰胺。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外谷氨酸水平的升高会引起癫痫发作和神经元的丢失,细胞外谷氨酸水平的升高将对大脑生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0],谷氨酸受体中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在细胞外谷氨酸水平升高时受到激活,使多个神经元同步产生动作电位,进行放电,从而导致癫痫的发作[21]。
1.3.2 抑制性神经递质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 GABA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有两种主要亚型:GAD65 和 GAD67。同时也有促进神经生长和突触形成的作用。GABA 受体共分为 3 类: GABA-A、GABA-B、GABA-C。大部分的抑制性信号传导主要由 GABA-A 和 GABA-B 受体完成其中,大多数 GABA-A 受体主要由 α 亚基、β 亚基和 γ 亚基三部分构成,不同亚基之间组合成为不同的 GABA-A 受体,对作用于 GABA-A 受体的药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电位发生变化时,氯离子内流,激活 GABA-A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22]。部分 GABA-A 受体可通过氯离子跨膜通道在极短时间内与 GABA 结合,从而抑制大脑的神经元活动[23]。
2 癫痫引起认知障碍的机制
认知障碍目前已经成为癫痫的主要合并症。据报道在慢性癫痫患者中,约 70%~80% 存在认知障碍[24]。认知障碍由癫痫发作而引起的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可能机制有痫样放电、氧化应激、神经递质异常等。
2.1 痫样放电
痫样放电作为引起癫痫发作的主要可能机制之一,痫样放电导致影响神经元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对正常睡眠周期的形成产生干扰,在发作期会降低患者血氧饱和度、提高血碳酸浓度及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5]。痫样放电导致认知障碍主要发生在儿童,且与儿童的智力状况相关[26]。有研究显示,在癫痫发作间期的痫样放电对成年认知能力下降也呈相关关系[27]。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减弱或丧失,有研究发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主要通过增强海马-皮质耦合的生理机制来损伤记忆,导致认知障碍[28]。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对脑电图(EEG)检测的进一步研究,痫样放电对大脑左半球的影响大于右半球[29]。
2.2 脑组织损伤
在癫痫患者中,大多在出生时并无癫痫的发作,其癫痫发作多发生于今后的生活中,在局限性癫痫发作的患者中尤为常见,且以颞叶癫痫(TLE)为主。研究发现,多数癫痫患者均有脑组织损伤的经历[30]。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会导致神经损伤,包括发生创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epilepsy,PTE)。脑组织损伤会机械性损伤脑细胞和脑内血管,脑组织再生能力较弱,在损伤后脑内可发生氧化应激,影响脑内神经元异常放电甚至发生癫痫[31]。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脑内保护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屏障,主要通过星形细胞脚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将血液与脑细胞外液分隔。在脑损伤后,BBB 发生变性,诱导癫痫发生。同时在癫痫的发生中,BBB 受癫痫发作的调节,白蛋白外渗增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受损从而影响神经元网络,导致认知障碍发生[32]。还有研究表明,癫痫发生时诱发了不同的膜电流模式,增加了 BBB 通透性,导致周细胞损伤和神经血管分离,引起癫痫患者脑血管功能障碍[33]。当癫痫患者海马内血管功能发生障碍时,也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2.3 抗癫痫药物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抗癫痫药物(AEDs)的主要机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元,减少中枢神经元的过度放电,二是提高脑组织兴奋阈值,减弱癫痫病灶的扩散。有研究表明,在采取多种量表组合评估下,在使用AEDs 的癫痫患者中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的现象。在癫痫患者中,AEDs 的使用可能增加认知功能的损伤[34]。研究表明,超过治疗范围的血药浓度、较长时间、过大剂量和多种药物的同时应用均是癫痫治疗中影响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35]。
2.4 睡眠
睡眠异常在癫痫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睡眠障碍同时在癫痫导致的认知障碍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癫痫患者常常因睡眠问题而导致过度嗜睡,超过 15% 的癫痫患者承认曾经有过度嗜睡[36]。任何形式的睡眠中断,包括睡眠障碍,均会加重癫痫发作[37],癫痫发作则会增加睡眠阶段的不稳定性[38],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双向联系。研究发现,睡眠质量的下降,尤其是睡眠障碍可能导致全因认知下降[39]。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目前癫痫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复杂性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易受外界多种因素所影响,目前在临床治疗阶段只能以控制症状为主要治疗措施。癫痫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可能与痫样放电、脑组织损伤、AEDs 的正确使用及睡眠质量有关。我们应在治疗中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影响,即在保证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或略有下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控制癫痫发作。同时,我们也应提高癫痫患者的睡眠质量,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也是今后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