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活动已被证明与幻觉有关,而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产生幻觉的精神病理学意义尚不清楚。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听幻觉和视幻觉的发生率,并调查它们与一些精神障碍、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来自“成人精神疾病发病率调查”。采用精神病筛查问卷评估听幻觉和视幻觉,临床访谈表评估精神障碍,Logistic 回归评估幻觉经历与精神障碍、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共有 14 812 例成年患者[58% 为女性;平均年龄(51.8±0.15)岁]被纳入研究,1.39% 报告曾有癫痫发作(54% 为女性),8%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述曾有幻觉[OR=2.05,95%CI(1.24,3.28)]。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精神障碍[OR=2.34,95%CI(1.73,3.16)]、自杀意念[OR=2.38,95%CI(1.77,3.20)]和自杀企图[OR=4.15,95%CI(2.91,5.92)]的几率增加。与有癫痫发作史但未曾述有幻觉的患者相比,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发生精神障碍[OR=3.47,95%CI(1.14,10.56)]、自杀意念[OR=2.58,95%CI(0.87,7.63)]和自杀企图[OR=4.61,95%CI(1.56,13.56)]的几率增加。总的来说,超过半数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对精神病理的严重程度的校正并不能解释幻觉经历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合并幻觉经历是精神障碍和自杀行为的高风险标志。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幻觉与自杀企图之间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临床医生诊治有癫痫发作患者时,应该常规询问患者有无幻觉。
引用本文: KathrynYates, UllaLång, JordanDeVylder, 徐亭晚 译, 韩雁冰 审. 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幻觉发生率与精神病理学意义. 癫痫杂志, 2021, 7(1): 71-76. doi: 10.7507/2096-0247.20210012 复制
要点
• 8%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述曾有幻觉经历
• 有癫痫发作患者的精神健康与幻觉经历密切相关:65% 符合一项或多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 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幻觉经历是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53% 的患者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
• 临床医师诊治有癫痫发作患者时应常规询问有无幻觉经历
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幻觉的发生率较高。癫痫患者出现幻觉通常被视为各种脑结构(最常见的是边缘系统)中异常电活动的后遗症,但其精神病理学意义尚不清楚。鉴于癫痫相关的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调查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幻觉的精神病理学意义。我们采用来自成人精神疾病发病率调查(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APMS)的数据,计算了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幻听和幻视的患病率,并评估了它们与一系列精神障碍、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关系。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APMS 是每 7 年在普通人群中评估一系列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以统一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一调查受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委托,由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NatCen Social Research)和莱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实施,始于 1993 年,在 2000 年、2007 年和 2014 年进行复核。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结构化评估,收集一般医疗状况、精神障碍以及人口统计、使用服务和社会变量的系列数据;第二阶段由受过临床训练的采访者进行,收集关于创伤史、自杀、自残行为以及精神病史的数据。在每个 APMS 的评估时间点,通过家庭概率抽样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采访,每次约挑选出 7 500 名 16 岁及以上的采访对象。补充研究可将数据合并成一个大数据集,或在一个数据集上验证假设,在另一个数据集上复制。2007 年数据集(N=7 403)和 2014 年数据集(N=7 546)记录了癫痫发作史。本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是这两个数据集的组合(N=14 949)。
与以前使用这些数据集的研究一样,所有分析都进行了加权,以考虑参与者的选择和无反应,从而确保数据代表 16~74 岁人群。
1.2 幻觉经历的评估
幻觉经历是采用取自精神病筛查问卷(Psychosis screening questionnaire)的下述问题进行评估;“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有没有听到或看到过别人听不到的事情?”既往研究表明,关于幻听和幻视的问卷对访谈证实的症状具有较高的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
与既往研究一样,本研究剔除了“疑似精神病”的患者。“疑似精神病”被界定为对上述问题的肯定回答,及接下来的问题的肯定回答:“你有没有在周围无人的情况下听到有声音说了很多话或几句话?”。实施这一步骤是为了对我们的假设进行更严格的测试,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即任何关系都不是由实际的精神障碍驱动的。不过,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还在补充材料中提供了患者认可这两个幻觉问题在内的分析结果。
1.3 癫痫发作史的评估
癫痫发作史被定义为对“是否从 16 岁起就患有癫痫或符合癫痫发作特征”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
1.4 结果变量
1.4.1 精神障碍
修订后的临床访谈表(Clinical interview schedule,CIS-R)是一个经过认证的、结构完整的采访,评估了过去的一周内,下列经《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10 次修订本(ICD-10)诊断疾病的患病率:抑郁症、恐怖症、惊恐障碍、强迫症、混合性焦虑和抑郁以及广泛性焦虑症。它还生成了反映精神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 CIS-R 总分。
1.4.2 自杀行为
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通过以下自我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① 自杀意念:“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可能会有一些时候他们变得非常痛苦和沮丧,可能会因为这些感觉而想采取过激行动。你有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你不会真的去做?”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表明一个人至少有一次自杀意念;② 自杀企图:“你是否曾试图通过服用过量药片或其他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表明一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
1.5 统计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 2007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集进行了合并、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了重新编码。
在 2007 年的数据集中,分析前剔除 40 例“疑似精神病”患者,剩余总数为 7 363 例。同样,在分析前,2014 年的数据集中剔除了 91 例,剩余总数为 7 445 例。从分析中剔除的样本占总样本的 0.88%(N=131)。因此,总共 14 818 例样本被用于分析。
1.6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以下六种精神障碍在有/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的患病率:抑郁症、恐惧症、惊恐障碍、强迫症、混合性焦虑、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还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有/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
1.7 幻觉经历
计算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报告幻觉经历的比例,以便与普通人群中幻觉经历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然后,我们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以下各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① 既无癫痫发作史也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对照组);② 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③ 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④ 有癫痫发作史和幻觉经历的患者。采用 χ2 检验(chi-square analyses)来分析第 4 组与第 2 组和第 3 组相比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发生率的差异。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比较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并分析这些患者有无幻觉经历,因为这将告诉我们幻觉经历是否是癫痫发作患者高自杀行为风险的临床提示信息。具体来说,我们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计算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的患者与有癫痫发作史不合并幻觉的患者相比,个体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几率。此外,为了评估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几率的差异是否可以通过共同发生的精神病理学来解释,我们随后校正了总的 CIS-R 评分进行了新的分析。
本文中报道的所有分析都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了校正,并使用 StataSE 14 进行。
2 结果
用于分析的样本总数为 14 812 (58% 为女性)。6 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史相关数据缺失,因此未纳入分析。被调查者的年龄从 16~95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 51.8 岁。206 例患者(样本的 1.39%)有癫痫发作史,其中 54% 为女性。
2.1 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6.8% 有一种或多种终生精神障碍。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31.5% 有一种或多种终生精神障碍(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所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见表 1)。

2.1.1 目的 1: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幻觉经历患病率
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4.08% 报告有幻觉经历(59% 为女性)。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8.25% 报告有幻觉经历[71% 为女性;校正 OR(aOR)=2.05,95%CI(1.24,3.38)]。
2.1.2 目的 2:幻觉经历的精神病理学意义
①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中,29% 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中,65% 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校正 OR=3.5,95%CI(1.14,10.56)]。表 2 显示了 6 种精神健康障碍在癫痫患者中的患病率,其中有幻觉经历 17 例,无幻觉经历 189 例。② 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关系: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7% 曾有过自杀意念;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33% 曾有过自杀意念。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6% 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9% 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表 3)。


2.1.3 目的 3:癫痫发作、幻觉、自杀意念、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
表 4 显示了四个组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① 既无癫痫发作史也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对照组);② 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③ 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④ 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

与第 3 组(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相比,第 4 组(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显著升高(χ2=5.58,P=0.018);但与第 2 组(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进行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χ2=1.97,P=0.16)。
与第 2 组(χ2=13.19,P<0.01)和第 3 组(χ2=13.31,P<0.001)相比,第 4 组自杀企图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2.2 主要分析
我们的主要假设是,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杀行为增加的危险标志,即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较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更高。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3 组)中,31% 有自杀意念。与之相比,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4 组)中,59% 有自杀意念[校正 OR=2.58,95%CI(0.87,7.63)]。
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3 组)中,16% 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4 组)中,53% 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校正 OR=4.61,95%CI(1.58,13.65)]。用总的 CIS-R 评分对精神障碍严重程度进行校正,不能说明幻觉经历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校正 OR=3.75,95%CI(1.09,12.91)]。
3 讨论
在英国的一般人群调查中,8%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在过去一年中曾有幻觉经历—这是无癫痫发作史患者幻觉发生率的两倍。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约为无癫痫发作史患者的两倍,分别为 32% 和 17%。值得注意的是,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的患者中为 65%,而有癫痫发作史但未合并幻觉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 29%。因此,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发生精神疾病风险的一个强有力的标志。
和既往研究一致,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增加。然而,在有与无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之间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未合并幻觉的患者中,16% 有过自杀企图;另一方面,在有癫痫发作史并报告有幻觉的患者中,超过半数(53%)的人群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此外,我们的分析表明,自杀企图较高的发生率不能简单地用并发精神障碍率较高来解释。因此,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强有力的标志。
多种因素可能对癫痫发作、幻觉经历和自杀之间的关联起作用。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影像学发现有重叠,特别是边缘系统的异常,是癫痫和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颞叶性癫痫就是一个特例,尽管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关于癫痫发作类型的信息。
Pulsipher 等(2011 年)发现 8~18 岁特发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患儿的丘脑体积减小,这种情况也在精神疾病风险较高的个体和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发现(已表明这与幻听频率有关)。丘脑体积减小的后果可能是破坏皮质和皮质下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可能增加幻觉的发生和自杀的风险。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欺凌和病耻感等问题也造成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出现幻觉经历和自杀行为的风险。例如,Hamiwk 等的研究显示,42% 的癫痫发作患儿是欺凌的受害者,相比之下,慢性肾病患儿遭受欺凌的概率是 18%。就病耻感而言,从英国一般人群随机抽样,51% 的认为社会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和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区别对待。同样,慢性病会对自我概念/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一个与精神病患病相关的因素。压力可诱发癫痫发作或使癫痫发作加重,也可能在幻觉经历和自杀行为中起作用。
在一般人群样本中,曾有幻觉经历的青少年在语言评估、运动技能、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的任务中表现更差,这些缺陷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也同样存在。在近期有癫痫发作的智力正常儿童的社区样本中,27% 在癫痫发作时有神经心理缺陷(包括语言、处理速度、语言记忆和学习以及执行功能的缺陷)。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的缺陷可能是导致自杀行为的另一风险。
4 优势与局限
APMS 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于人口的样本数据。2007 年和 2014 年数据的采集采用统一方法使数据组合成为可能,提高了研究的可信度。
本研究的一个缺陷是,使用的数据来自横断面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建立纵向的关系。虽然我们的样本量很大,但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很低,仅略高于 1%。因此,使用其他数据集复制我们的分析将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尽管癫痫发作的流行率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致,即医学公认的自我报告的终生癫痫发作流行率估计为 1.8%,但对癫痫发作的评估来自自我报告的,这受到回忆偏倚的影响,通常不如从病历中提取数据可靠。我们无法区分癫痫发作的类型,包括癫痫发作与心因性非痫性发作,或者与癫痫发作活动相关的幻觉时间,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也无法得知癫痫发作的治疗的效果对数据分析的影响(相较于癫痫发作本身)。尽管有这些缺陷,但理解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幻觉和心理健康预后之间的关系仍然有价值。
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出现幻觉的发生率较高。它们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大脑异常电活动的反映,而是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的标志。这包括与自杀行为的密切关系。鉴于这些发现,我们建议从事癫痫发作患者相关工作的临床医生应常规询问幻觉的发生情况,如患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应当立即进行仔细的精神状态检查和适当的社会心理随访。
利益冲突 作者无任何利益冲突需要披露。我们阅读并确认了《华尔街日报》关于出版物相关道德问题的立场,并确认本研究符合这些准则。
要点
• 8%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述曾有幻觉经历
• 有癫痫发作患者的精神健康与幻觉经历密切相关:65% 符合一项或多项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 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幻觉经历是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53% 的患者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
• 临床医师诊治有癫痫发作患者时应常规询问有无幻觉经历
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幻觉的发生率较高。癫痫患者出现幻觉通常被视为各种脑结构(最常见的是边缘系统)中异常电活动的后遗症,但其精神病理学意义尚不清楚。鉴于癫痫相关的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调查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幻觉的精神病理学意义。我们采用来自成人精神疾病发病率调查(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APMS)的数据,计算了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出现幻听和幻视的患病率,并评估了它们与一系列精神障碍、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关系。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APMS 是每 7 年在普通人群中评估一系列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以统一方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一调查受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委托,由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NatCen Social Research)和莱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实施,始于 1993 年,在 2000 年、2007 年和 2014 年进行复核。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结构化评估,收集一般医疗状况、精神障碍以及人口统计、使用服务和社会变量的系列数据;第二阶段由受过临床训练的采访者进行,收集关于创伤史、自杀、自残行为以及精神病史的数据。在每个 APMS 的评估时间点,通过家庭概率抽样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采访,每次约挑选出 7 500 名 16 岁及以上的采访对象。补充研究可将数据合并成一个大数据集,或在一个数据集上验证假设,在另一个数据集上复制。2007 年数据集(N=7 403)和 2014 年数据集(N=7 546)记录了癫痫发作史。本研究中使用的样本是这两个数据集的组合(N=14 949)。
与以前使用这些数据集的研究一样,所有分析都进行了加权,以考虑参与者的选择和无反应,从而确保数据代表 16~74 岁人群。
1.2 幻觉经历的评估
幻觉经历是采用取自精神病筛查问卷(Psychosis screening questionnaire)的下述问题进行评估;“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有没有听到或看到过别人听不到的事情?”既往研究表明,关于幻听和幻视的问卷对访谈证实的症状具有较高的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
与既往研究一样,本研究剔除了“疑似精神病”的患者。“疑似精神病”被界定为对上述问题的肯定回答,及接下来的问题的肯定回答:“你有没有在周围无人的情况下听到有声音说了很多话或几句话?”。实施这一步骤是为了对我们的假设进行更严格的测试,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即任何关系都不是由实际的精神障碍驱动的。不过,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还在补充材料中提供了患者认可这两个幻觉问题在内的分析结果。
1.3 癫痫发作史的评估
癫痫发作史被定义为对“是否从 16 岁起就患有癫痫或符合癫痫发作特征”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
1.4 结果变量
1.4.1 精神障碍
修订后的临床访谈表(Clinical interview schedule,CIS-R)是一个经过认证的、结构完整的采访,评估了过去的一周内,下列经《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10 次修订本(ICD-10)诊断疾病的患病率:抑郁症、恐怖症、惊恐障碍、强迫症、混合性焦虑和抑郁以及广泛性焦虑症。它还生成了反映精神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 CIS-R 总分。
1.4.2 自杀行为
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通过以下自我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① 自杀意念:“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可能会有一些时候他们变得非常痛苦和沮丧,可能会因为这些感觉而想采取过激行动。你有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你不会真的去做?”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表明一个人至少有一次自杀意念;② 自杀企图:“你是否曾试图通过服用过量药片或其他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表明一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
1.5 统计分析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 2007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集进行了合并、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了重新编码。
在 2007 年的数据集中,分析前剔除 40 例“疑似精神病”患者,剩余总数为 7 363 例。同样,在分析前,2014 年的数据集中剔除了 91 例,剩余总数为 7 445 例。从分析中剔除的样本占总样本的 0.88%(N=131)。因此,总共 14 818 例样本被用于分析。
1.6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以下六种精神障碍在有/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的患病率:抑郁症、恐惧症、惊恐障碍、强迫症、混合性焦虑、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还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有/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
1.7 幻觉经历
计算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报告幻觉经历的比例,以便与普通人群中幻觉经历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然后,我们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比较以下各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① 既无癫痫发作史也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对照组);② 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③ 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④ 有癫痫发作史和幻觉经历的患者。采用 χ2 检验(chi-square analyses)来分析第 4 组与第 2 组和第 3 组相比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发生率的差异。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比较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并分析这些患者有无幻觉经历,因为这将告诉我们幻觉经历是否是癫痫发作患者高自杀行为风险的临床提示信息。具体来说,我们使用 Logistic 回归来计算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的患者与有癫痫发作史不合并幻觉的患者相比,个体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几率。此外,为了评估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几率的差异是否可以通过共同发生的精神病理学来解释,我们随后校正了总的 CIS-R 评分进行了新的分析。
本文中报道的所有分析都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了校正,并使用 StataSE 14 进行。
2 结果
用于分析的样本总数为 14 812 (58% 为女性)。6 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史相关数据缺失,因此未纳入分析。被调查者的年龄从 16~95 岁不等,平均年龄为 51.8 岁。206 例患者(样本的 1.39%)有癫痫发作史,其中 54% 为女性。
2.1 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精神障碍的患病率
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6.8% 有一种或多种终生精神障碍。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31.5% 有一种或多种终生精神障碍(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所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见表 1)。

2.1.1 目的 1: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幻觉经历患病率
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4.08% 报告有幻觉经历(59% 为女性)。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8.25% 报告有幻觉经历[71% 为女性;校正 OR(aOR)=2.05,95%CI(1.24,3.38)]。
2.1.2 目的 2:幻觉经历的精神病理学意义
① 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中,29% 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中,65% 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校正 OR=3.5,95%CI(1.14,10.56)]。表 2 显示了 6 种精神健康障碍在癫痫患者中的患病率,其中有幻觉经历 17 例,无幻觉经历 189 例。② 与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关系: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7% 曾有过自杀意念;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33% 曾有过自杀意念。在无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6% 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19% 至少有一次自杀企图(表 3)。


2.1.3 目的 3:癫痫发作、幻觉、自杀意念、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
表 4 显示了四个组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① 既无癫痫发作史也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对照组);② 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③ 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④ 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

与第 3 组(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相比,第 4 组(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显著升高(χ2=5.58,P=0.018);但与第 2 组(无癫痫发作史但有幻觉经历的患者)进行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χ2=1.97,P=0.16)。
与第 2 组(χ2=13.19,P<0.01)和第 3 组(χ2=13.31,P<0.001)相比,第 4 组自杀企图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2.2 主要分析
我们的主要假设是,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患者自杀行为增加的危险标志,即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较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更高。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3 组)中,31% 有自杀意念。与之相比,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4 组)中,59% 有自杀意念[校正 OR=2.58,95%CI(0.87,7.63)]。
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无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3 组)中,16% 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相比之下,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第 4 组)中,53% 有至少一次的自杀企图[校正 OR=4.61,95%CI(1.58,13.65)]。用总的 CIS-R 评分对精神障碍严重程度进行校正,不能说明幻觉经历和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校正 OR=3.75,95%CI(1.09,12.91)]。
3 讨论
在英国的一般人群调查中,8% 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在过去一年中曾有幻觉经历—这是无癫痫发作史患者幻觉发生率的两倍。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也约为无癫痫发作史患者的两倍,分别为 32% 和 17%。值得注意的是,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在有癫痫发作史合并幻觉的患者中为 65%,而有癫痫发作史但未合并幻觉的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 29%。因此,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发生精神疾病风险的一个强有力的标志。
和既往研究一致,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增加。然而,在有与无合并幻觉经历的患者之间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在有癫痫发作史但未合并幻觉的患者中,16% 有过自杀企图;另一方面,在有癫痫发作史并报告有幻觉的患者中,超过半数(53%)的人群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企图。此外,我们的分析表明,自杀企图较高的发生率不能简单地用并发精神障碍率较高来解释。因此,幻觉经历是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强有力的标志。
多种因素可能对癫痫发作、幻觉经历和自杀之间的关联起作用。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影像学发现有重叠,特别是边缘系统的异常,是癫痫和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颞叶性癫痫就是一个特例,尽管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关于癫痫发作类型的信息。
Pulsipher 等(2011 年)发现 8~18 岁特发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患儿的丘脑体积减小,这种情况也在精神疾病风险较高的个体和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发现(已表明这与幻听频率有关)。丘脑体积减小的后果可能是破坏皮质和皮质下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可能增加幻觉的发生和自杀的风险。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欺凌和病耻感等问题也造成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出现幻觉经历和自杀行为的风险。例如,Hamiwk 等的研究显示,42% 的癫痫发作患儿是欺凌的受害者,相比之下,慢性肾病患儿遭受欺凌的概率是 18%。就病耻感而言,从英国一般人群随机抽样,51% 的认为社会对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和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区别对待。同样,慢性病会对自我概念/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一个与精神病患病相关的因素。压力可诱发癫痫发作或使癫痫发作加重,也可能在幻觉经历和自杀行为中起作用。
在一般人群样本中,曾有幻觉经历的青少年在语言评估、运动技能、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的任务中表现更差,这些缺陷在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中也同样存在。在近期有癫痫发作的智力正常儿童的社区样本中,27% 在癫痫发作时有神经心理缺陷(包括语言、处理速度、语言记忆和学习以及执行功能的缺陷)。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的缺陷可能是导致自杀行为的另一风险。
4 优势与局限
APMS 提供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于人口的样本数据。2007 年和 2014 年数据的采集采用统一方法使数据组合成为可能,提高了研究的可信度。
本研究的一个缺陷是,使用的数据来自横断面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建立纵向的关系。虽然我们的样本量很大,但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很低,仅略高于 1%。因此,使用其他数据集复制我们的分析将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尽管癫痫发作的流行率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致,即医学公认的自我报告的终生癫痫发作流行率估计为 1.8%,但对癫痫发作的评估来自自我报告的,这受到回忆偏倚的影响,通常不如从病历中提取数据可靠。我们无法区分癫痫发作的类型,包括癫痫发作与心因性非痫性发作,或者与癫痫发作活动相关的幻觉时间,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也无法得知癫痫发作的治疗的效果对数据分析的影响(相较于癫痫发作本身)。尽管有这些缺陷,但理解有癫痫发作史患者的幻觉和心理健康预后之间的关系仍然有价值。
有癫痫发作史患者出现幻觉的发生率较高。它们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大脑异常电活动的反映,而是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的标志。这包括与自杀行为的密切关系。鉴于这些发现,我们建议从事癫痫发作患者相关工作的临床医生应常规询问幻觉的发生情况,如患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应当立即进行仔细的精神状态检查和适当的社会心理随访。
利益冲突 作者无任何利益冲突需要披露。我们阅读并确认了《华尔街日报》关于出版物相关道德问题的立场,并确认本研究符合这些准则。